如今,刷脸通行、刷脸支付等人脸识别技术,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,却也让人脸暴露在风险中。一旦被不法分子窃取利用,轻则造成财产损失,重则将危及社会安全!对此,《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》已于6月1日正式落地。那么,新规如何为我们的人脸安全保驾护航?一起来关注。
记者走访发现,在一些小区门口,居民必须先“刷脸”,待门禁系统识别出真实姓名后,方可进入。
类似的场景早已在北京很多地方上演。尤其在一些写字楼,人脸识别已成为唯一的通行证,拒绝“刷脸”意味着被拒之门外。
数字时代,“刷脸”几乎无处不在。小区门禁、写字楼闸机、便利店结账、健身房签到等等,人脸识别技术正在以其高效便捷之名,深入我们的生活。
近年来,利用“AI换脸”实施的案件屡见不鲜。伪造亲属视频借款、假冒领导要求转账等等,这些案例都警示着人脸信息泄露可能带来的严重危害。
市网信办强调,人脸信息属于高度敏感的重要个人信息,亟需更严格保护。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,2025年6月1日,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联合制定的《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》正式施行。其中规定,任何机构不得以胁迫方式采集人脸信息,公共场所必须提供非生物特征验证选项。
同时,《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》第十五条规定: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的人脸信息存储数量达到10万人的个人信息处理者,应当向所在地省级网信部门履行备案手续。
目前,在市网信办的指导下,已有69家单位通过“个人信息保护业务系统”履行备案流程,网信部门正在逐一跟进,督促个人信息处理者依法合规处理个人信息。
经了解,市网信办将开展公共场所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人脸识别信息专项治理,切实维护广大市民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。